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要看日月潭有沒有水,其實不用特地跑去看九重蛙



16日一則新聞「日月潭水力發電救援,水位遽降3公尺九蛙全露」提到「水力發電救援讓著名的九蛙景點全露出來。但我記得這不是第一次,而且過去也曾提過九蛙出來不代表日月潭就要乾了,而到底大觀電廠的抽蓄發電會讓水會瞬間降3公尺嗎?過去阿樹覺得能源議題太過複雜,認為應該充分了解各種狀況再討論,比較不會偏了焦點,但今天看到這則新聞真的十分好奇,便動手查資料和大家分享。


忍不住挑個錯字:0時餘電漿下池的水


簡述抽蓄發電
水力發電就是靠「水體」從高到底的地方的位能轉動能帶動發電的方式,一般就是蓋個水壩擋住水然後在放水時將位能轉動能再轉電能。至於「抽蓄」式就是會有上下兩個池子,上池流到下池就是發電,然後反過來就是用別的地方多發的電讓下池的水可以抽回上池儲存,等下次要用電時再放水到下池並發電。

可是這樣過程不是會浪費一些能源?而且還要另外花電抽回上池啊?沒錯,這就是它的缺點,所以其實它的用途應該不是真正的發電,而是一個「超大型充電電池」的概念,因為目前各種發電皆無法作蓄電之用,抽蓄發電多用來調節尖峰和離峰用電時發電使用,離峰時用多出來的電(或是成本較低廉的發電方式)去抽水,等尖峰時它就能使用補足不夠的電,而附加的好處就是水還能重複使用。

當然一定會有人提到「現況」是台灣目前離峰時段的需電量並沒有比較廉價的燃煤、核能加起來低,所以抽蓄到上池的電力勢必會用上貴三三的燃氣不過本文主旨並不是在討論能源政策,就僅止說到這,不特別多作論述。

接下來談談九蛙
過去其實已有人談過這議題了:《為什麼九蛙疊像已經全露,日月潭水庫卻仍然維持著看似較高的有效蓄水量呢?》一文就有講過,最下面一隻青蛙的頭頂高度745.90(公尺),低於此水位自然會露出來。至於真的是一夜之間驟降3公尺讓九蛙露出來嗎?看數據最快,參考台灣水庫即時水情的資料(其實也是來自水利署資料)我嘗試把最近幾天的資料畫了圖表來看看最近日月潭的狀況:
可以發現其實水位是「慢慢」降低的(甚至8/13還比較高),而且紀錄中皆比745.9公尺還高,那記者到底拍到了什麼?我想應該是下午拍攝的,上表的水位是上午7點時的資料,下池抽水回上池的時間點是從凌晨0時到清晨6時之間。看起來水量非旦可補回,也確定水庫的水位與大致容量變化並沒有像上述新聞中寫下來的可怕。


圖中的日期為今年(2017)的日期,為求簡便將進出水量和水位共用同一座標軸(注意單位不同)
幹嘛沒事挑毛病?這很重要嗎?
其實我個人覺得蠻重要的耶!就是因為能源議題是一個超容易吵起來而且會自說自話的題目,所以任何會影響判斷的資訊都需務求真實,然而這麼基本可以很快就查證到的事,卻少有人去注意,那更難查證的科學或是資訊,不就更充滿無意義的爭辯了嗎?

對於能源議題,我想無論是要論述自己的立場,或是要指正對方等等,最重要的還是要分清楚是科學事實立基,還是受到了主觀意見的影響,不然吵得沒完沒了也只是日常而已吧!

附上今日(8/17)的用電曲線,可看到凌晨5點半的各種發電情況,「抽蓄負載」為負值,代表正在從下池抽回上池所花費的電力。資料來源:台電用電曲線網站
http://www.taipower.com.tw/loadGraph/loadGraph/load_fueltype.html